
最初是怎麼開始的?
最初開始在受到曉玫老師邀請參與2017年鈕扣計畫的時候,其實很掙扎的在考慮要做獨舞還是雙人舞,後來覺得兩個人可以彼此分擔一點壓力,自己一個人要撐30分鐘,太難了啊,所以在我千拜託萬拜託的努力下,我的舞伴終於答應要助我一臂之力,真的是「一臂」,為什麼只有一臂呢?這個在舞裡,你可以找到答案。
為什麼叫 It takes two to tango? 有中文名字嗎?
我個人是覺得舞名真的很重要,好的舞名讓你記條條,壞的舞名讓你蛤蛤蛤?這英文的諺語直翻的話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比喻兩個人/國家/種族/在處理同一件事或是爭吵中,不是只有一方面的錯,雙方面都要負責任,正好跟我們在這首舞裡面想說的非常符合。當初沒有中文名字,因為太喜歡這個英文舞名了,總不能叫一個巴掌拍不響吧,這樣我們要放一段新的互打巴掌的段落耶,不要!但大家如果真的想要知道-如果有中文舞名的話,會是什麼呢?,那就是「你一步,我一步,恰-恰,恰-恰-恰」,希望大家喜歡。

這首舞和舞伴的排練趣事?
我們通常排練的時候都是工作完一整天留下來排練,或者是週末來教室排練,所以累上加累的情況下,摔破不少的杯子盤子,但我覺得我們教室鬧鬼,杯子盤子就常常從我們的手中飛出去呀(聳肩加擺手)。
這首舞在演完2017鈕扣後還有繼續演出嗎?
超級幸運的是這首舞在台灣首演完之後,陸續到了斯洛伐克演出Gala,瑞典兩個藝術節,最後又以不同面貌回到台灣(後面會說),我覺得非常非常幸運,感覺就像你孩子生了,現在已經5歲了,還多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
可以分享一些觀眾的觀後感嗎?
台灣演出後收到好多的回饋,至今我都銘記在心,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演出結束後,有一個觀眾在他自己的Facebook 發文說:「看完舞作後,好像我跟我老公多年的問題,有了解決的辦法…。」對我來說最大的讚美就是有人看了你的舞,對他自己的生活有了反饋,像是在你收到了一把新家的鑰匙(觀眾回饋),然後再跟你說房貸已付清(觀眾回饋關於他們自己的生活),真的是太爽,太感恩了。
你還希望這首作品可以在以什麼樣子的形式延長壽命?為什麼讓一隻舞延長壽命是重要的?
2020年的時候,我在台灣幫兩位研究生邱兪懷和袁以婕重製了這個作品。本來在這個作品上面我就不想要強調性別,所以收到他們邀請時,我就覺得是一個好機會讓這個作品繼續用不同的面貌呈現。除了這次要參與的線上舞蹈藝術節,兪懷和以婕詮釋的2020版本,都是我想要讓這首作品繼續下去的不同面貌,以後可能還會看到不同的人的詮釋喔(眨眼) 。我覺得能讓作品不斷地演出,作品會一直不斷的成長,其實每一年要演出時,我跟Jan(舞伴)都會更改一些地方,也不是我們一定要更改,就感覺這個作品自己也有他想要改變的地方,我們就順著他來做一些更動,當然跟我們每年的氣不一樣也有關係,我們都會希望調到最舒服也最能表達我們想法的狀態。而這個微調也是作品很重要,保持新鮮的方法,但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要能不斷改變成長,就要有新的邀約,新的演出、有新的邀約也才有微調的機會。
編舞者與舞者的身份轉換及在教的時候的感覺有沒有不一樣?
這次在跟兪懷以婕工作的時候,其實大多是把我在跳的時候的感覺分享給她們,因為很多時候我覺得只要狀態對了,就算舞步跳錯了也是一種驚喜,可能也是因為最一開始我是自己編自己跳,所以感覺其實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在編舞者的我很多時候非常理性,但我是舞者的時候其實非常感性,我希望未來這兩個我可以越來越接近彼此。

介紹這次參與的線上舞蹈節,時間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想參加?
這次參與的線上舞蹈藝術節叫Solid-Air,他們希望藉由這個線上舞蹈節建立觀眾與舞蹈藝術家更深的關係,所以會用一些訪談和線上的演出在這個劇院都關閉的情況來保持連結。他們還希望可以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可以看到跟自己完全不同的藝術家的演出,所以他們這次邀請了30個不同的舞蹈藝術家,來自18個不同的國家,我自己都非常期待。他們的方式是每天會有一個演出,依據作品的長度大概會有1~3個作品,你只要購票之後,會獲得權限去觀看作品,所以想什麼時候看,想看幾次都可以,但就限那一天的演出。票價有三種不同的價位,不一樣是因為在這疫情下很多藝術家都失去了工作,所以讓那些藝術家可以用便宜的票參與藝術節,比較貴的就是會回饋到參與的藝術家身上,是不是對我們很好。會參加是因為他們之一的策辦人有看過我們的演出,來邀請我們,我們也覺得是很好的機會讓更多人看這個作品,在疫情結束後,可以去更多地方。
經過5年後再回去看這首舞的感覺?
這首舞當初因為歐洲難民潮而創作,主要關注在人權議題上,很多時候人權的議題就是因為一群人不喜歡另一群人,所以打壓,迫害。5年過去了,同樣的事情還是不斷地在發生,新疆再教育營,緬甸軍政府大屠殺,羅興亞種族清洗,美國仇恨亞洲裔事件等等,我真心希望世界會有那一天,我們看到的不是膚色,不是性別,不是貴賤,只是人,只是一群人好好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這首舞的初衷,經過5年還是沒有改變,希望最後大家都能相視而笑,然後獲得暖暖的感覺。
Solid Air 線上藝術節 看這邊!!
.
Illustration by Alessandra Bramante
Photo by Terry Lin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