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懂自己,才知道適合自己的是什麼。領導型人物?合作型人格?完美執行癖?效忠跟隨者?每一種類型的人的存在,才能讓一個團隊、舞蹈環境更加健全。世上一流的舞者眾多,但我們也絕不做二流的舞者。
董怡芬, #R13身體聚會所

1. 【#R13身體聚會所】是什麼?
【#R13身體聚會所】是2020年由「創動舞劇場」發起,聯合「軟硬倍事」及「壞鞋子舞蹈劇場」兩個夥伴團隊,一同為以身體為表演主體的freelancers所搭建起的平台計畫。簡單以一句話來概括解釋就是-為了freelancers而生的計畫。我們的主要目的是:
(一)提供常態性身體技術課程,使freelancers得以維持或增進身體能力,並透過課程與活動,增進彼此交流的機會。
(二)邀請藝術家進行分享活動,讓freelancers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以及讓各路藝術工作者更加了解其他領域之發展現況。
(三)提供有志於創作或教學的新秀一個發展的平台。
(四)邀請編舞者、創作者進行課程或工作坊,提供研發身體語彙與發展路線的空間。

2. 為什麼會想成立【#R13身體聚會所】?
我們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其實都有發現很多令人眼亮或具潛質的身體,但因為環境的限制,每年能容納的專職舞者真的有限,於是很多舞者只能選擇一邊工作一邊跳舞,甚至直接轉換職涯方向。我們猜想,願意以freelance方式留在舞蹈圈裡的,應該都是愛跳舞的同路人。怡芬、立川和我(怡彣)都是舞者出身,所以知道能夠心無旁騖地跳舞是多麼幸福也多麼不簡單的事。那我們也都半大不小了,與其年年覺得扼腕與心疼,好像可以聯手做點什麼來為這個環境出一份小小心力。透過我們的力量,能達成的影響或協助可能不會很大,因為我們都還有各自的教課日常在進行,但能做多少是多少,是抱著這樣的心態開始的。
3.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好多舞蹈教室都有大大小小的大師課/工作坊,如何選擇自己適合的課程?
怡芬:我認為一種是讓自己跳爽的,在自己喜愛的課程、師資帶領下,全然的投入與盡興,不斷的提醒自己,藝術所帶來的「忘我狂喜」多麽難能可貴,也能保持身體狀態的鮮度。另一種則是不要逃避補足自己所欠缺的課程,往往在挑戰與挫折中,才是「發現」的開始。
立川:了解自己需要的以及欠缺的養分。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階段性目標、師資、課程。質大於量。
怡彣:我覺得可以依據兩條線來做衡量。一條是自己的專業在哪個方向上,另一條是自己欠缺什麼樣的養分。不同身體使用方式會需要不同的訓練菜單,衡量一下自己現在是要加深專業發展(縱向)或是拓開身體可能性(橫向)。

4. 為什麼舞者也要學如何寫企劃?
你多學一件事,就多一樣能力。我們常聽到「演而優則導」這句話,套用在舞蹈上也一樣。隨著年齡或經驗的增長,你想做的或必須做的事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所以你必須不斷的成長。當你想升級,但只單靠自己個人力量無法破關時,你可以尋求外部協助,而投件申請補助就是其中一種方式。在撰寫企劃書的過程中,你可以更加地釐清事件核心、訓練自己不要有贅述、估算好資金、還有對於細節、環節、美感的整體性講究等等(錯字、標點符號、行距、格式、齊頭齊尾、字體大小、字型、表格、版面等說不完的小小計較)。這些事情都是在累積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值。多一樣工具在手,你想做的事情就多一分可能性。
5. 在台灣舞蹈圈的生存秘訣?
怡芬:做中學,學中做。眼光放遠也要不時的回頭看,不時的重新更新自己的座標也適時找尋錨點停靠。依循著前人的方法作為參照,但也不代表可以偷懶,因為現成的永遠最廉價。
立川:準備好自己,機會就會來。吸收、消化、沈澱。誠實面對自己,想要夢想成真,就要積極建構它。
怡彣:我覺得不管在哪個圈子生存,都要回歸你怎麼要求自己,對自己的設定是什麼。對我來說,不貪捷徑,對自己、對他人、對事都腳踏實地和誠懇是最重要的。
6. 你會建議年輕舞者什麼?
怡芬:先搞懂自己,才知道適合自己的是什麼。領導型人物?合作型人格?完美執行癖?效忠跟隨者?每一種類型的人的存在,才能讓一個團隊、舞蹈環境更加健全。世上一流的舞者眾多,但我們也絕不做二流的舞者。
立川:舞要跳要練,自律!但不要忘記需充實舞蹈以外的其他層面。
怡彣:要有好奇心,長觸角。願意探索,願意建構資料庫,不論身心或腦袋。
7. 期望【身體聚會所】未來有什麼發展
我們期望在將來,【身體聚會所】真的能成為一個舞蹈人的後花園。「如果我不在身體聚會所,那我就是在前往身體聚會所的路上」。希望不論是在身體、精神或實體空間上,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交流空間。目前能做的還很有限,而且很緩慢……因為都還有各自的工作和小小幼獸要照料,哈哈。但我們就是盡量做,滾動式調整,做自己能做的和該做的。
.
照片由#R13 身體聚會所提供
攝影師:林嘉愛/ 張家豪 / Terry Lin / Kris Kang
0 Comments